2015年12月17日 星期四

盤中飧的故事



「大家不是都在提倡太陽能產業嗎?對我來說真正的太陽能產業就是農業,植物的生長全都仰賴陽光,農人就是與太陽與土地共生。」──蕭鴻麟,2015


蕉腳下的田

  位在林內鄉的重興社區,由於是位在濁水溪取水源頭的特殊地理位置,所使用的水資源也比較沒有受到中下游養雞場,養鴨場的汙染,過去為濁水溪的河床地帶,堆積了相當肥沃的淤積土,在天生較好的條件下,種植作物上的限制也較小,也就是在天時地利人和下的什麼都好種的黃金地帶。回顧重興社區的種植歷史也能夠了解在年代推移下台灣所著名的經濟作物。而現在的重興社區,佔了土地三分之一的作物就是稻米。




碗裡面的歷史

  從插秧至成長成金色垂頭的稻穗,大約需要四個月左左右的時間,一般都分兩期,第一期大約在二月時就插秧,長至成熟的稻穗,在六月上旬就可以收成了,而第二期大約七中中旬播種,十二月時初收。早期農民在種稻時,任何一個步驟都需要親自下田,一一彎腰細心處理,但在蕭鴻麟大哥這一代,稻米的種植已用代耕,插秧、噴藥、收割,都能委外請人幫忙或是機器處理,大幅的省下了下田的時間,提高體力與時間的成本效率。




種植者的故事

  蕭鴻麟大哥一家來自彰化的員林,他幼年時搬來芎蕉腳,踩著雲林的土地長大,從父母那代成為了重興的農民,種植水稻的時間已經有了幾十年。但蕭大哥開始接手家裡種稻時間是在2013年,由於捨不得年邁的父親,蕭大哥從公務人員退休後,開始主導水稻種植的農事。對從小就跟著父親下田幫忙,就學時也選擇了跟農業相關的科系的蕭大哥來說主導種植稻米不是件難事,因為他人生裡許多的時間都與泥土與秧苗一起走過。現在蕭大哥處理田裡的大小事跟早期父親一輩相比,有了委外跟機器處理而能省下許多時間,拜此所賜蕭大哥只有一個人也可以將農田管理的有條有理。




蕭大哥的手帳

  食安問題抬頭,大家越來越在意自己手上的那碗飯的歷史故事,這次的訪問中我們也請教了蕭大哥,在農作物的生長過程中是否有甚麼特別的秘訣,讓自己的農產可以長得更健康更加美味,蕭大哥的回答是只要用心,農產就好吃。在稻米的插秧開始,蕭大哥會特意的將每束秧苗分開,我們問他:「這樣不會減少產量嗎?」一個地點的秧苗的密集度變稀不就代表能收成的變少嗎?大哥回答其實不會,相對的,給稻苗更多的生長空間,就更不容易染病,這點跟動物在寬廣的地方能長得更健康的道理是一樣的。

  而在除草劑跟肥料的管理上,則是要在最少的用量上達到最大的效果,「我不太喜歡用藥驅蟲,」大哥說,「與其等蟲來了再來驅除,不如一開始就不要讓他們靠近。」他田裡的四個角有放捕蝶網,那是為了防止蛾跟蝶的靠近,稻米的許多蟲害是來自蝴蝶跟飛蛾,因此只要用防範的方式,就可以大幅降低蟲害。

  那麼還有其他的天然災害呢?像是風災跟動物的偷吃?大哥笑著說在台灣颱風每年會來,躲都躲不掉,而動物的偷吃?最常出現在稻田的是老鼠,活像貓一樣大的巨大田鼠,只要牠們一啃農作物大概就回天乏術,但是大哥看的倒開:比起用老鼠藥,不如就讓他們吃了吧。 




從田裡到碗裡

  從田裡到碗裡又是另一個歷程故事,在科技進步的現在,農作在生長期的分工也越來越細,在這裡,他們稱為代耕,以土地的面積來計算,請他人來幫忙噴除草劑及收成,也就是因為有代耕這個機制,大哥才可以一個人管理所有的田及農產品。收成的米則是交給農會,在大哥爸媽的年代則是全數交給碾米廠。但是不管當年的收成如何,蕭大哥表示他一定會留一些農產自己吃及分送給朋友:「自己種的最好吃了,所以也讓親朋好友嘗嘗。」對於生產者來說,沒有比他人稱讚農產美味更令人驕傲的事情了。
 




下一代的農家

  大哥踏上農業路程的故事其實說來簡單,從以前父母就是農民,也因此從小就去幫忙,所讀的科系也是農學系,那時的打算未來就是做個百姓。結果想不到誤打誤撞地考上了公務員,過了一段大哥所說的:「穩定但是卻沒有挑戰性」的日子,兩年前,大哥的爸媽年紀大種不動了,為了不要讓老家的田荒廢,大哥開始主導農事,種玉米種稻種蘭花,往小時候的人生藍圖前進,有著農業相關的知識及實驗的精神,不停地在尋找如何更有效率地種植的方法,大哥從公務員退休後將農業當作副業及興趣,含飴弄孫的年紀依然精神飽滿的跑花卉市場,當我們問到會不會希望兒女當接班人?蕭大哥抱著孫子說自然是看下一代的意願喽。




作者:洪胤芷,林宸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