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伙來重興-體驗鄉村玉米情
糯玉米、甜玉米與飼料玉米
台灣市面上經常看到的玉米品種為「糯玉米」及「甜玉米」,甜玉米多拿來做為罐頭或者煮湯使玉,糯玉米則拿來做大家耳熟能詳的烤玉米,我們採訪的重興兩位農友也以種植糯玉米為主要農作物。一株糯玉米基本上可以長出兩根玉米,其中一根在尚未成熟之際就需採收讓另一根玉米能充分吸收養分成長,而先採收下來的玉米就是所謂「玉米筍」,因為還沒成熟所以玉米梗的地方非常嫩,可以直接食用,鮮嫩多汁又帶有自然的甜味,拿來烤更是能濃縮玉米筍的鮮甜。
談及採收部分才得知糯玉米與甜玉米這類食用玉米在台灣多數都只能慢慢手工收成,因為台灣農民農田都不大無法使用機器採收,若要用機器採收的玉米則為「飼料玉米」又稱為硬質玉米,可加工成玉米棒、玉米粉或是做為動物飼料用途。但是重興鄉村主要以種植糯玉米、甜玉米為主,無法使用機器採收,都是手工一根一根用心收成的。
本地人PK返鄉遊子
張武秋
|
蕭鴻麟
|
|
年齡
|
70歲初
|
50歲末
|
輩分
|
舅舅
|
外甥
|
屬性
|
重興本地人
|
返鄉遊子
|
農作物
|
甜玉米、糯玉米
|
玉米、水稻、蘭花
|
前職業
|
工廠員工
|
公務員
|
種植年分
|
3年多
|
2年
|
玉米面積
|
0.97公頃
|
1.4公頃
|
品種
|
糯玉米、甜玉米
|
糯玉米
|
農藥使用
|
農藥
|
費洛蒙、少量農藥
|
收成/年
|
3次
|
2次
|
玉米的耕與收
玉米的耕
玉米是一種一年四季都能種植的作物,以台灣的氣候而言,每年平均能收成三次左右。在玉米的生長其間,共要撒三次肥左右;在灌溉方面,水量的多寡則是依照土壤的深淺顏色而有所區分。對玉米而言,日照時間必須充足,收成時要連根拔起,且不須使用套袋。玉米的收成是以人工為主,蕭先生指出:「虎尾以西可以機械種植,因為砂質土(較鬆);但重興這邊土質較黏,因此不適合使用。」
玉米的收
在訪談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兩位農民皆是靠己力耕種,平時照護時不需要很多人,僅有在收成時會有家人來協助幫忙。而採收後續的作業則是與中盤商簽訂合約,帶中盤商採收完成後再轉賣給零售商。也因為如此,後續就是交由中盤商處理,所以沒有運送上的問題。其中,蕭先生也指出:「終端售價與零售價這兩者的價錢中為三倍的價差。」
除了中盤商的採收作業外,也提到了政府補助的問題,在這當中兩位農友各持不同意見,首先張先生說:「政府沒有補助,一路走來都是靠自己。」而蕭先生則表示:「生物防治的費洛蒙便是政府輔助的,此外政府還有補助溫室。」從玉米的收,我們得到了兩種完全不同的意見,而這也道出了所謂資訊不對等的問題。
重興好水土,玉米好棒棒
重興社區在舊時是河床,此土壤主要是由濁水溪沖積物沉積而成,因為緊鄰舊虎尾溪,因此土地下面都是石頭。
從社區的名稱-芎蕉腳便可得知社區內以前多數種植香蕉,還有甘蔗。但到了後期就多元發展。蕭先生說道:「社區最初是種植水稻,後來大概50~60年代的時候是香蕉最多,當時衣服最髒的人就是最有錢的人,因為香蕉會分泌汁液弄髒衣服,後來在60末是種植絲瓜最多。現在有多元種植是因為重興的外來人很多,大家就種自己想種的農作物。」
在土質改良上,兩位農友也很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可進行測量乙烯質,並先乾燥十天之後再讓水流動,定期一年翻一次土。其中,同時種植玉米與稻米的蕭先生,則會利用作物的特性,一塊地以種兩次玉米一次水稻為主,讓土地的營養均衡。
重興優勢,濁水溪第一站
位在林內鄉西側的重興社區位於濁水溪畔,社區中有濁幹線經過,便捷的水道使村內農田灌溉便利,進而發展了當地的農村經濟。張先生向我們說明:「因為是濁水溪的第一站,因此水質很乾淨,除了玉米外也適合種植紅心木瓜、鳳梨」。此外,蕭先生也提到:「透過農田水利會的劃分,因此大家都有平均的水源可以利用,為了水權械鬥的紛爭那是清朝時代的事了。」
在乾淨的濁水溪水源中,我們常可以發現小魚的蹤跡,這些小魚順著水流流進田中,當土壤吸收了水分且陽光照射將其蒸發時,小魚也成了最自然的肥料。
以費洛蒙取代農藥
蟲害對於農民來說都是不可避免的災難,農藥使用過多又怕對人體帶來不好的傷害,對此,農友蕭鴻麟先生有個秘密法寶。蕭先生:「我都使用費洛蒙來減少蟲害,所以都不太需要用到農藥,非常有效!」
生物間廣泛存在「氣味」的溝通,維繫著許多的現象如昆蟲與寄主植物、天敵與害蟲、雌蟲與雄蟲等之關係,將這種生物間用來傳遞訊息之化學物質稱為費洛蒙。研究顯示以費洛蒙調查害蟲的發生趨勢與燈光誘集調查法者趨勢一致,由於性費洛蒙具專一性,適用於監測特定害蟲之發生狀況,其結果可作為田間決定採行何種防治方法之依據與參考。因此,以性費洛蒙建立之監視系統已應用於害蟲偵測、適時防治處理及風險評估與族群密度估算上之利用。
蕭先生得意地說:「我的玉米田有很多瓢蟲,瓢蟲是益蟲只會在沒有甚麼農藥的地方出現。」我們進了玉米田真的發現了許多瓢蟲,瓢蟲會食藏在玉米莖內的害蟲幼蟲;蕭先生使用費洛蒙大量減少蟲害,導致農藥用量也相對地大幅降低,農藥少了瓢蟲會來吃害蟲幼蟲,這是一個良好的環境循環。
農友:天災無情,聽天命
今年強颱杜鵑過境,造成雲林縣農業嚴重災損,根據縣府資料指出,此次受災作物之一便是食用玉米(全縣倒伏面積402公頃,損害程度約百分之15)。而位在重興社區的玉米也倒了不少,農友嘆:「天災只能聽天命,無法防範,倒了多少就再加倍種回去。」
儘管每當颱風過境時,總是有玉米抵擋不了強風而落下;但在面對冬天的寒害,玉米卻展現了其生命的韌性,在寒風中努力成長茁壯。
農友望農會可以統整協調
我們所採訪的兩位農友皆與中盤商簽合約的方式做銷售。農產品之所以被賤價出售多數都是中盤商在背後搞鬼,所以在簽合約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合約內容,盡量小心不要因此被剝削,是農友都為老實人,對於商人銷售的心機手法無法應對只能認命接受,因此才希望農會能夠從中幫助統整協調,減少小農們的損失。也期望未來能有不同的銷售管道,讓農產品能夠有新的出路。
腳踏實地,活出快樂
玉米可以說是一項相當好種植的物種,適合年紀大或是同時種植多項物種的農友。而張先生與蕭先生也是因為此優勢進而選擇種植玉米。
農夫,是一項體力與心力皆耗費相當大的職業,面對現實的環境也為了生活,即使日子辛苦仍咬著牙腳踏實地過日子;一個好吃的蔬果並定經歷風吹雨打、天災蟲害等等大自然的洗禮。張先生說:「對這個沒有甚麼想法啦,不過當聽到自己的玉米被稱讚時就會很開心。」
透過與兩位農友的深入訪談,儘管不擅言詞,卻仍在他們的臉上看出了對玉米的自豪與喜悅。
農夫,是一項體力與心力皆耗費相當大的職業,面對現實的環境也為了生活,即使日子辛苦仍咬著牙腳踏實地過日子;一個好吃的蔬果並定經歷風吹雨打、天災蟲害等等大自然的洗禮。張先生說:「對這個沒有甚麼想法啦,不過當聽到自己的玉米被稱讚時就會很開心。」
透過與兩位農友的深入訪談,儘管不擅言詞,卻仍在他們的臉上看出了對玉米的自豪與喜悅。
關於玉米的下一代
農田的未來為許多農友的煩惱,畢竟是自己辛苦耕作了許久的成果,但由於產業結構改變,都市化造成農村人口外移,多數年輕一代都有自己未來的規劃,不想留在鄉村耕作。我們訪問的兩位農民對於自己的玉米田未來都相當看得開,蕭先生更樂觀的表示:「小孩都有自己的發展,玉米田有沒有人接都沒關係啦。」重興社區的農友們都相當真性情,或許是當地的好山好水陶冶了社區農友的樂觀性情,對於未來都保持著樂觀的態度,活在當下、踏實做自己才是人生之道。
(訪談及編撰:薛青芳、麥馨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